1. 佰富彩







      1. 您好!欢迎光临宁夏佰富彩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网站!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联系电话
        产品中心
        联系方式
        青铜峡办公地址:青铜峡市青铜峡镇
        电话(传真) :0953一3015398
        银川办公地址 :银川市兴庆区绿地二十一城企业总部公园B区21号楼
        电话(传真):0951一8062678
        E-mail:nxjyy@163.com

        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 疾控体系是防御长城

          发表时间:2020年03月23日  点击数 :6147 次  来源 :  作者:佚名  审核 :

                                      

                                                                  

                                                                          来源 :2020-03-22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中医药大学一级教授)

          编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次疫情发生后 ,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决策、重要举措,及时有效地抑制了疫情蔓延,被国际社会赞誉为“中国速度和力量”。但是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在取得战疫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疾病防控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因此,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解决疾控认识根源和保障不足的问题,解决科技攻关投入不足、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 ,加速推动我国疾病防控体系的建设 ,从而建立长效机制,做到科学应对每一次疫情。

                                                                                确立以防控为根本的思想

          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要把全国疾控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根本性建设来抓 ,加强各级防控人才、科研力量、立法等建设 ,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2月14日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强调 ,要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这些均体现了对战胜瘟疫,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的战略性 、前瞻性谋划 ,从而形成长期防范意识 ,建立疾病预防和控制的一整套系统和有效的机制。来源 :2020-03-22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为什么要把疾控体系的建设作为根本性任务来抓?笔者认为这里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基础。

          其一,基于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把握 。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 ,一部人类生存发展史,就是与无数次疫情的斗争史。病毒对人类的攻击从未停止过 ,这次疫情的发生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我们并不能预测下一次病毒侵袭的时间,但必须警钟长鸣。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早就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因此 ,必须建立持久稳定的防控体系,使之从猝不及防、防不胜防转变为防患于未然。

          其二,基于对社会与环境因素的剖析 。

          在地球生物圈的每个角落,在我们身边和体内都隐藏着病毒的身影,它们伺机而动。随着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新型病毒传播频率也在加快,人类工业化进程导致生态失衡,环境、大气的污染给生态系统造成了直接破坏和影响,而病原微生物是传染病的主要源头。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环境的破坏就是灾难的降临 。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禁食野生动物的道理同样如此。因此 ,防控不止于病毒本身,而需要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治理 。

          其三,基于对健康的认识和长远思考。

          长期以来,在“防”与“治”的关系上 ,认识一直被颠倒 ,都是以“治”为中心,而“防”只是配角。疫情来袭 ,危机四伏;疫情消遁,则“马放南山”。我们必须痛定思痛,切实调整“防”与“治”的位置 ,弥合裂痕,从而确立以防控为根本的思想 。

                                                                                 既要科技引领也要符合国情

          我们需要科学、有效的疾控体系,用科学的理念和手段共同建筑防御疫情冲击的长城。

          一是,建设中西医结合的新型防控体系。人类历史上 ,鼠疫、天花、霍乱等重大传染病,导致了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口的死亡,甚至种族的灭绝。历史上中医药对瘟疫的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 ,均依赖中医药得到了有效防控 。中医药在一次次与疫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有效方剂 ,是重构疾控体系的独特资源 。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防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中医药诊疗的介入,对提高治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充分肯定。在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中医药明显降低了死亡率 ,提升了治愈率,彰显了其在防控疫情和医疗救治中的特色和优势。但长期以来 ,由于对中医药重大价值的认识不足,中西医并重在传染病防治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医药在我国疾病防控体系中一直处于缺失地位,需要转变观念,把中医药融入其中,形成我国独一无二的疾控体系。

          二是 ,建设以科技为引领的现代防控体系。现代的疫情防控呈现出信息化、全球一体化的特征,互联网大数据为传染病寻找发生源头 、监测危险因素、追踪流向等拓展了新途径,预测疾病的发展态势,建立疾病防控监测预警预报机制 ,一旦有风吹草动就尽早发现、预防。疾病防控涉及多个方面,诸如病毒毒株、动物模型 、检测试剂 、疫苗研发、药物研发、生物安全防范等,都需要吸取新兴技术。而疫情防控,除医学领域的传染科 、呼吸科、药学 、影像学多学科的参与外,地理、环境 、气象等学科已延伸至流行病学,呈现多学科交叉的态势 。

          三是,建设符合国情的、与国际合作的防控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具有全球传播性特点 ,只要有一国失控,就会有全球危机,本土的疫情控制了,境外输入的险情又来了,所以必须要有国际视野。疫情既有不同地域 、种族时空环境下的差异性 ,也有应对方法的一致性,应该与国际卫生组织及多个国家建立密切联系,共同商讨应对。要借鉴国际公共卫生应对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来不断充实新的认知 ,以完善我们防控体系的建设。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学习别国的同时,我们还要奉献中国智慧。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国向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公布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测序重要研究成果,为快速检测和疫苗研发提供了前期基础,为世界医学作出了贡献。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形容中国“在创纪录的时间内识别出病原体并立即进行分享”。这充分体现我们不仅为了中华民族的安全 ,同时为全人类安全尽到一个大国的责任。但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幅员辽阔  ,公共卫生环境复杂而多样,需要建设符合国情的疾病防控体系 ,以中国特色贡献于全人类 。

                                                                              以问题为导向制定长期研究计划

          疫情终将过去,我们不能停留于疫情的伤痛中,而是要把疾病防控体系的建设作为永久的系统工程 ,制定长期的科学研究计划 。

          从病原学来说,病毒具有隐匿性、多变性、狡猾性的特点。病毒不断发生变异 ,控制了这类病毒,新的病毒又产生 。病毒始终存在,而目前科学水平尚无法测知何时出现,对自然界的病毒难以彻底消灭 ,其传播持续时间、流行病学均须深入研究 。

          从预防学来说 ,搭建应对传染病的应急响应体系,早预测、早发现 、早预警,超越时间和空间对未来疾病的发展获得新的认知。

          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疫情过去以后,病毒可能时刻会卷土重来 。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人与狼共舞”,因此,要重视研究人类与病毒的关系。事实上,在感染病毒的患者当中 ,有感染后产生免疫的,有感染后病情轻而转向自愈的,有感染后病情迅速危重的,有病亡率低的,有病死率高的……这些现象都与个体差异及免疫力有关,需要通过研究加强认识。

          此次疫情发生后,我国迅速启动了病毒溯源、传播途径 、动物模型 、感染与致病机理 、快速免疫学检测方法 、基因变异与进化、重症病人优化治疗方案、应急保护 、抗体研发 、快速疫苗研发、中医药防治等研究部署。随着时间的推移 ,将会不断涌现新的研究成果。

          我们有中西医两种医学资源,有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的经验,我们有信心 、有能力建设我国特有的现代化疾控体系,一定能建成世界一流疾病防控体系,贡献于民族 ,贡献于人类 。

        版权所有:宁夏佰富彩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7000105号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青铜峡镇                         邮箱 :nxjyy@163.com
        电话 :  办公室:0953-3015398(传真)     0951-8062678(传真)         比价办:0951-8072678
                     供应部:0951-8878123          销售部:0951-8987123         财务部:0953-3012017
                     技术研发中心:0953-3015448
        网站设计制作:  访问统计 : 25758396 人



        1. XML地图